/资讯中心/趋势研究/值得拥抱的创新金融科技

值得拥抱的创新金融科技

发布时间:2019-10-15 分类:趋势研究

近些年,不少企业在移动支付、网络信贷和互联网投资等领域发展尤为突出,今年以来,内地市场金融科技指数涨幅超出预期,大幅领先同期上证综指涨和深证成指。相信未来大数据、云计算、AI、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将更有效的加速。

“互联网金融”这段时间可谓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一些公司在这几年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号,披上“科技”两字的战衣,将传统金融的老套路,在网络上变了花样玩,金融科技表示“这锅我可不背”!但其实,就现阶段来说,金融科技领域方面,依旧处于“裸奔”状态,有关监管部门该给“穿衣”了。更全面的规范金融科技领域,迫在眉睫。

2019年8月,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 年)》( “《规划》”),明确指出重点把握加强金融科技战略部署、强化金融科技合理应用、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增强金融风险技防能力、强化金融科技监管、夯实金融科技基础支撑等六大任务。这是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第一次对金融科技进行系统化的归纳与论述。《规划》中透露发展目标中首要的即是应用安全、可控。《规划》亦为“金融科技”下了定义,称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即引用新华网早前发表的一篇有关金融科技的文章中说到无论是“科技+金融”,还是“金融+科技”,金融科技还是回归金融本质,让科技服务于金融。这次《规划》的出台,不仅给“裸奔”的金融科技穿了件袈裟,更是给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的互相作用吃了定心丸,给最近 “没精打彩”的金融科技市场带来了一个温暖的拥抱。

据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比数和金额最多的都在中国,第二位是美国,而在亚洲金融科技独角兽数量为 15 家,估值总额约为 2521 亿美元。其中蚂蚁金服、陆金所、京东金融、微众银行、苏宁金融等金融科技独角兽公司最具代表性。且这些企业大部分是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一系列新型信息通信技术来丰富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围绕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分布式数据库、身份认证体系等五大技术方向推动科技赋能金融。

当然除了这些已经广为人知的“独角兽”,也有一批已经精耕细作很久,早已蠢蠢欲动的“黑马”准备出击,现阶段主要体现在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券商、互联网信贷、互联网教育等领域。

今年6月,央行行长易纲在陆家嘴论坛演讲中指出:“未来,全球金融增长点在于金融科技,国际金融中心竞争的焦点也在金融科技。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再加上此次《规划》的颁布将会有效助力金融科技创新和金融科技输出迎来发展良机。

金融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消费的需求,享受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购买金融机构提供的商品的行为。根据央行前期颁布的《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中表示,从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来看,在贷款、投资、保险等方面的知识水平有待提高,不同群体对各类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情况来看,消费者最感兴趣的五大类金融知识依次是银行卡(包括借记卡和信用卡)、银行理财产品、住房贷款、基金股票投资、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报告中也指出消费者了解金融知识的有效途径按比例高低排序依次是通过金融机构网点发放宣传资料(59.74%)、通过互联网(44.10%)、通过短信、微信等手机信息(37.44%)、通过电视宣传(35.35%)、通过报刊杂志宣( 18.39% )、通过与家人朋友的交谈(17.42%)等。消费者最感兴趣的金融知识按比例高低排序依次是银行卡(包括借记卡和信用卡,36.72%)、银行理财产品(35.70%)、住房贷款(33.32%)、基金股票投资(27.25%)、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26.55%)等。

因此现阶段,即是人们收入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依旧对投资方面的金融知识渴望程度较高,获取金融知识的渠道虽有所改善,但通过创新的互联网获取金融知识或认识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仍第二位,现依旧主要还是通过金融机构网点发放宣传资料为主,十分传统。

然而,根据上月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在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六成,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9.1%。

若金融科技公司能充分研究消费者金融素养、数字技术掌握的变化,及他们学习基础金融知识便捷模式的需求,将会有效的提高消费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随着金融科技监管的明朗化,金融科技也正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无论是“科技+金融”,还是“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并没有改变任何金融业传统的宗旨和安全原则,要坚守本质、敬畏风险。